心理学史

-
先秦汉代(公元前500-200年)
Pre-Qin-Han Dynasty 500-200 BCE - 中国认知与处理方式
《黄帝内经》是中国传统医学最根本的古代经典。
心病称为“志疾”“心忧”“郁病”“癫狂”,与气血失调、情志不和有关;认为“七情致病”(喜怒忧思悲恐惊) -
古希腊古典时期(公元前480-323年)
Classical period in Ancient Greek (480-323 BCE) - 西方认知与处理方式
提出体液失衡理论的希波克拉底肖像
古希腊认为精神病由体液失衡(如“黑胆汁过多”)引起(希波克拉底);或被神灵惩罚(如癫狂) -
隋唐至宋元时期(公元前600-1300年)
Sui–Tang to Song–Yuan Dynasties 600-1300 BC - 中国认知与处理方式
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原理是将细针插入特定的穴位。
发展“情志致病”理论,中医将心理问题与肝郁、心神失养等联系;常通过调气、针灸、草药、劝导治疗 -
中世纪(公元前476-1000年)
Medieval period (476-1000 BC) - 西方认知与处理方式
中世纪驱邪插图
中世纪认为心理异常是“魔鬼附体”或“女巫行为”,治疗靠驱魔、火刑、禁闭等极端手段 -
明清时期(公元前1368-1911年)
Ming and Qing Dynasties 1368-1911 BC - 中国认知与处理方式
清代医案抄本
涌现大量“心病”医案,称为“癫证”“狂证”“郁证”;讲究“调心养性”,有时也辅以儒家道德教化 -
近代以前的精神病学(公元前1600-1900年)
Pre-modern Psychiatry 1600-1900 BC - 西方认知与处理方式
精神病院的历史照片
文艺复兴后转向自然主义与理性,人格分裂、抑郁症等分类开始萌芽;但依然以监禁为主 -
近代(晚清至民国,1900-1949年)
Modern Period (Late Qing–Republic of China, 1900–1949 CE) - 中国认知与处理方式
手抄古文
接触西医心理学,但仍主张医道合一;精神病患者可能被家属视为“走火入魔”或“神经虚弱” -
现代精神病学发展:人格理论的形成(公元前1900-1940年)
Psychiatric Era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Theories 1900-1940 BC - 西方认知与处理方式
卡尔·荣格的肖像
出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、容格人格理论;心理疾病开始被视为科学问题 -
-